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资讯中心 >>行业动态 >> 影响锻件晶粒的因素及分析
详细内容

影响锻件晶粒的因素及分析

时间:2024-04-22        阅读


  1.1 大锻件粗晶形成的原因


  (1)大锻件原始钢锭尺寸较大,结晶缓慢,导致铸态组织粗大。笔者单位曾经锻压过重460t、最大尺寸3873mm、锭身长度4671mm的钢锭,其脱模时间达3d 以上。


  (2)锻造过程时间长,进出炉加热次数多,且变形不均匀。大锻件锻压周期一般比较长,受到锻压工作量、锻造温度及操作熟练程度等影响,大锻件不同部位的完工时间不一致,先完工部位往往要再经历多次高温加热。同时,锻件表面与心部的温差也很大,虽然锻件表面已在终锻温度,但心部仍处在高达1000℃以上的高温,导致锻件的晶粒粗大且不均匀。


  (3)某些大锻件用钢的奥氏体晶粒遗传严重,一般情况下,随着晶粒细化,锻件屈服强度、疲劳强度提高,同时具有很高的塑性和冲击韧性。锻件晶粒大小随着加热温度、锻压变形量及热处理方式选择等时刻发生着变化,细化晶粒要从整个生产过程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工艺参数,做好过程管控。


  1.2 加热过程中影响锻件晶粒的因素


  金属加热后随着原子扩散能力的增加,金属将依次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由于加热温度升高,原子扩散能力和晶界迁移能力增强,有利于晶粒长大,再结晶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金属的晶粒越大。


  锻件加热速度较慢,而加热温度过高(通常t≥1240℃),保温时间长,中间加热次数多,中间锻造过程终锻温度高,锻坯无过冷,长时间处于奥氏体高温区,容易造成产品粗晶,在加热炉内靠近烧嘴处甚至可能出现过热情况。


  在实际编制加热工艺及操作过程中,必须从温度控制、加热速度、保温温度等方面综合制定锻造加热升温和保温曲线,每火次的加热温度及保温时间应从该火次锻件当量直径、剩余锻比等方面考虑,如随锻件当量尺寸的增减,升温速度作相应调整等。


  1.3 锻压过程中影响锻件晶粒的因素


  通过锻压可使原始钢锭中的粗大枝晶和柱状晶粒变为晶粒较细、大小均匀的等轴再结晶组织,使钢锭内原有的偏析、疏松、气孔、夹渣等压实和焊合,组织变得更加紧密,提高金属的塑性和力学性能。在锻压过程中,通过合理选择始锻温度、锻造比、终锻温度,结合特定的锻造工艺、冶金辅具,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


  根据工序的锻比情况,选择合适的始锻温度,在较大变形量的情况下,表面锻造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1270℃,而对小变形量工序锻件,表面锻造温度控制在850~1200℃。目前对截面大、可锻性较好的锻件,提倡以A3 线温度稍低的两相区变形来细化晶粒,尽管此时外部材料已进入奥氏体和铁素体两相区,但由于奥氏体塑性本来就好,铁素体的塑性也不差,所以可锻性仍较好,加上此时坯料虽然表面温度达700~780℃,但心部温度仍然保持在1000℃左右,呈典型的外冷内热和外硬内软的状态,小压缩量变形效果集中在内区,中心区的材料在外壳包裹下变形,对内部压实非常有好处,对锻件中心区域的晶粒细化作用也很大。完工火次的始锻与终锻温度对锻件晶粒度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对于奥氏体不锈钢锻件来说,如果完工火次温度与变形控制不当,极易产生粗晶,且无法通过热处理方式消除,最终造成产品报废。一般根据锻造比选择锻造温度,除最后一火外,其余火次锻造温度控制在850~1270℃,当锻造比≤1.5 时,锻造温度应下降20~50℃,最后一火的锻前加热温度可按其工序剩余锻比K确定,当K≥1.5 时,可按允许的最高温度加热;当K<1.5时,应降低加热温度(如1050℃)或装入高温炉保温,但保温时间比正常保温时间减少。


  在锻压过程中随着工艺的不同,也容易造成产品粗晶现象的发生。锻件坯料开坯前如果没有镦粗工序,钢锭的原始柱状晶未被打碎,若后道工序无压实操作,极易产生粗晶现象(如直接开坯后镦粗剥边成形的管板,剥边后只是在近表面得到细晶粒,中心夹层均为粗大晶粒,且原柱状晶变扁圆状粗晶粒、层状叠布);锻件镦粗时如果高径比大于2.5,变形区只发生在近砧面区,中心部分未发生变形(如管板滚圆),晶粒度得不到改善,也易产生粗晶;锻件高温下在某一个方向上进行大变形时,中心区产生严重热效应(温度远高于1200℃),使其晶粒在主变形方向迅速拉长;锻比不够或锻比不均匀,也易造成产品局部粗晶(如某方向探伤可以,换方向即不行);最后一火未达到均匀的临界变形度(如16Mn必须:1200℃下,ε≥40%;1100℃下,ε≥30%;1000℃下,ε≥25%),也易产生粗晶现象。


  终锻温度高也容易造成粗晶,若终锻温度过高(大直径锻件外表850℃左右时,中心温度超过1000℃),停锻之后,锻件内部晶粒会继续长大,形成粗晶组织。


  1.4 锻后热处理过程中影响锻件晶粒的因素


  锻件完工后一般在600~650℃炉内待料,待同批次锻件一起完工后同炉处理,但完工锻件长期保温在待料温度600~650℃时,常有不良组织析出和混晶,锻后热处理正火时适当提高炉子加热速度,能够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若升温Δt≥200 ℃/h 时,可使晶粒度提高1级)。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