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核心团队

  1961年2月出生于辽宁省抚顺市,198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金属材料专业,1985年和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分别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91-1993年获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在英国牛津大学材料系工作。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研究生毕业30余名。现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专用材料与器件研究部主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


  多年来一直从事先进钢铁结构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与器件、贮氢合金及应用等领域中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包括国家973、国家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以及工业和地方科研课题,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包括低成本X80级高强高韧管线钢、系列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抗菌不锈钢、医用无镍奥氏体不锈钢、不锈钢心血管支架和稀土型储氢合金。杨柯带领课题组正在进行高氮不锈钢、新型火电用钢、高速列车用弹簧钢、可降解镁合金骨植入材料及器件、以储氢合金为介质的高压加氢站等课题的研究工作。


  2016年8月1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杨柯指导的“抗菌医用金属新材料的相关科学问题研究”项目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入重点项目。

  北京中科普金特种材料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抗菌不锈钢材料的产业化及应用的负责人。领导公司技术团队联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国际率先完成40吨级规模的304型含铜抗菌不锈钢板材的工业化生产,参与抗菌金属制备及加工工艺、抗菌热处理等多个方面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作为标准起草单位负责人参与修订“含铜抗菌不锈钢”冶金行业标准1项;作为标准起草单位负责人抗菌不锈钢水管、抗菌不锈钢管件等产品团体标准2项。工业化生产304抗菌不锈钢、316抗菌不锈钢材料六批次,逐渐在医疗、厨卫、食品加工、国防军工配套等领域应用批量应用,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大规模推广并应用抗菌不锈钢材料的能力


  宋鸿武,中国科学院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师昌绪创新材料研究中心,材料制备与加工研究部,流程工业成形创新课题组长,德国Fraunhofer材料力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杨春光,工学博士,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抗菌金属材料与应用学科专题组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医用金属材料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抗菌不锈钢的材料设计、制备、性能优化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近年来累积发表学术论文45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1项,专利实施许可费用累计近500万元。负责修定抗菌不锈钢唯一行业标准,负责我国第一项抗菌不锈钢管件国家标准的制定(已立项通过)。已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负责人)、沈阳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企业合作项目、作为核心骨干参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近20项,经费累计4500余万元。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如下:

  (1)科学创新:发现了抗菌不锈钢基于电位差原理的抗菌途径,加深了对抗菌机理本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在国际上首次研发出一种耐海洋微生物腐蚀用双相不锈钢,拓展了抗菌不锈钢的应用方向,该成果填补了我国海洋工程用抗菌金属材料的空白,被香港南华早报、搜狐网、光明日报、国家科技基础平台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2)技术创新:发明了一种新型抗菌不锈钢材料设计和制备方法,实现了超过3000吨以上抗菌不锈钢板材的工业化生产,吨钢成本较普通不锈钢高不超过20%,极大地促进了规模化应用。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